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張雪樵在接受專訪時表示,最高檢將聚焦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的工業廢水偷排、雨汙分流不到位、違規采水用水等突出問題,加大公益訴訟檢察辦案力度。
工業廢水偷排,向來是環保行業新聞常見的“頭條”。曾有央企偷排工業廢水被中央督查組7次督促整改,也有某紙廠偷排生產廢水,被判賠1081萬元,2名負責人獲刑……
國家對工業廢水行業的支持政策也經曆了從“加快城市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到“加快城鎮汙水處理設施和管網建設改造”再到“推進城鎮汙水管網全覆蓋,開展汙水處理差別化精準提標”的變化。
生態環境部門緊盯企業工業廢水偷排問題,嚴查生態環境違法行為。全國首部關於零散工業廢水管理的地方性法規也將於4月1日施行,透露出什麽信號?
01
央企偷排工業(ye) 廢水被7次督促整改
某紙廠偷排生產(chan) 廢水,被判賠1081萬(wan) 元
由於違法成本低,加之監管不到位、執法不嚴等原因,工業企業偷排、造成嚴重環境汙染的現象頻頻發生。
生態環境部公布第二輪第四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第一批典型案例,涉及吉林、山東、湖北、廣東、四川五省和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黃金集團有限公司兩家央企相關問題。
在第一輪督查期間,群眾舉報中國有色礦業集團下屬大冶有色公司冶煉廠汙染嚴重,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7次約談或發函督促整改,但該公司隻采用向沉澱池投加鐵粉和雙氧水的應急措施進行“整改”,未解決設施建設不規範、雨汙管網老舊破損等根本性問題。
在雲南省昆明市,某紙廠偷排汙水的汙染物中色度、懸浮物、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總磷,均超過規定排放標準,其中懸浮物超過國家排放標準864倍,化學需氧量超過地方排放標準654倍。
兩名責任人每人獲刑3年6個月、並處罰金50萬元,公司被處罰金200萬元、生態環境損害賠償1081.5萬元。
在浙江溫州市永嘉縣,一汙水處理公司為降低排汙成本,打通第三方監理公司關係,人為幹擾汙水監測,達到非法排放未達標工業廢水的目的,僅一個月內就非法排放未達標工業廢水2000餘噸。
企業或企業竄通第三方進行“弄虛作假”行為的情況,不在少數,稀釋水樣、設備不正常運行、私設暗管偷排生產廢水等環境違法行為頻發,倒逼著生態環境部以“零容忍”態度依法嚴肅查處。
02
零散工業(ye) 廢水,環保史上的尷尬者
首部法規出台,開啟工業(ye) 廢水處理新模式
除了工業廢水偷排,在工業廢水環保領域,還有一個尷尬的存在,那就是零散工業廢水。
“零散工業廢水”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日均產生量未超過三噸,不屬於危險廢物,且經批準或者備案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明確或者排汙許可證、排汙登記表登記載明需要轉移處理的工業廢水。
其在管理上存在“一高一低”的特點,即處理性價比低,違法成本高。
有幾個難處,一是處理難,其量少濃度高,特征汙染物差異大;二是建設集中式處理站難,選址、工藝、審批都存在困難;三是政策突破難,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基本缺失,規範性管理要求少。
因此,環評曆史上產生的很多“零排放”的企業,其實不一定沒有廢水產生,而是定期少量排放。
比如環評中常見的隻有生活汙水沒有生產廢水排放的印刷、注塑、紙板製造等企業。其實印刷的製版廢水,每天的產量少卻濃度高,其色度尤其引人關注;塑料廠的冷卻廢水,循環多次了濃度也不低,紙板製造塗膠後也會產生少量的高濃度廢水。
這些曆史的尷尬者,按照現行的環保法律法規,一抓就會以“私設暗管逃避監管排放汙染物”的違法行為移送行政拘留。並且以目前違法排汙裁量隻注重濃度不注重排放量的特點,鑒於其一般濃度超標倍數高,罰款往往巨大。
對零散工業廢水的處理處置是環保管理上的難點之一,也是爭議點較多的地方。
東莞市率先出行了全國首部關於零散工業廢水管理的地方性法規,將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條例》對零散工業廢水的產生、收集、儲存、轉移、處理、排放等活動作出了明確規定。
這是一個政策突破又是一個政策規範,體現了大灣區先行先試的思想,希望各地都能因地製宜的開展汙染治理的研究,探索出適合本地工業廢水處理的新模式,為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奠定堅實的基礎。
03
千億(yi) 元工業(ye) 廢水處理產(chan) 業(ye) 市場有待挖掘
科技型中小企業(ye) 和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占比大
工業廢水處理是我國環保產業的重要分支,也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路徑之一。
結合當前工業廢水處理行業的發展,據前瞻預測,2023-2028年,中國工業廢水處理行業年複合增速將達8%,預計2028年,中國工業廢水處理行業市場規模將達4519億元。
根據中國企業數據庫企查貓,目前中國工業廢水處理企業主要分布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地。
截至2023年2月,中國工業廢水處理行業企業注冊數量排名前三的分別為廣東、黑龍江和江蘇,企業注冊數量分別為2757家、2157家和2106家。
此外,工業廢水處理企業中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較多。目前存續和在業的企業共13104家,其中共有333家企業獲得專精特新企業的稱號,152家企業為企業技術中心,140家企業為主瞪羚企業。
在趨勢上,隨著各項利好政策發布,我國工業廢水處理行業未來短期時間內有著巨大發展機遇。
汙水處理行業前景廣闊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進入壁壘,隻有具有成本和技術優勢的企業,才能在行業不斷向前發展的大潮中立於不敗之地。
資料數據來源:前瞻產(chan) 業(ye) 研究院、《零散工業(ye) 汙水是環保管理難題,出路何在?》;
免責聲明:整理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係,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