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廣西加快縣城基礎設施改造建設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實施方案(2023~ 2025年)》,根據《實施方案》,廣西壯族自治區以實施水係統、交通係統、能源係統、環衛係統、園林綠化係統“五大係統”補短板強弱項行動為(wei) 抓手,因地製宜完善縣城基礎設施,推動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取得新突破。
《實施方案》明確,加快推進縣城供水管網更新改造,完善縣城排水防澇設施,加快老舊城區、城中村和城鄉(xiang) 接合部的生活汙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到2025年,基本完成縣城在用老舊供水管網更新改造,改造建設汙水管網1800公裏以上。
以垃圾焚燒設施為(wei) 重點加快推進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持續推進縣城在用生活垃圾填埋場綜合改造,提升垃圾滲濾液處理能力和規範化處理水平;因地製宜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建設,有序推進廚餘(yu) 垃圾集中處理中心、生活垃圾回收處理中心等設施建設。
廣西加快縣城基礎設施改造建設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的實施方案
(2023—2025年)
為(wei) 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的通知》、《“十四五”全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等有關(guan) 文件精神,加快全區縣城(含縣級市,下同)基礎設施改造建設,增強縣城承載能力,助推縣域城鎮化發展,製定本方案。
一、總體(ti) 要求
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全麵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廣西“五個(ge) 更大”重要要求、視察廣西“4·27”重要講話和對廣西工作係列重要指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wei) 核心,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聚焦國家明確的“十四五”期末縣城基礎設施主要指標值,以實施水係統、交通係統、能源係統、環衛係統、園林綠化係統等“五大係統”補短板強弱項行動為(wei) 抓手,因地製宜完善縣城基礎設施,提升縣城宜居、韌性、智慧水平,推動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取得新突破。
二、主要目標
(一)基礎設施提升目標。
到2025年,全區縣城基礎設施配置與(yu) 常住人口規模基本匹配,基礎設施基本完備。
(二)擴大有效投資目標。
全區縣城每年共完成350億(yi) 元以上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到2025年,累計完成有效投資1100億(yi) 元以上。
三、主要任務
(一)實施水係統綜合整治。
1.推進縣城供水管網更新改造。持續推進老舊供水管網普查,對超過使用年限、材質落後、破損失修、存在安全隱患的老舊供水管網進行更新改造,降低公共管網漏損率,保障水質安全。到2025年,基本完成縣城在用老舊供水管網更新改造及附屬市政消火栓更新改造,力爭(zheng) 縣城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低於(yu) 9%。
2.完善縣城排水防澇設施。推進排水管網和泵站改造建設,整治排截洪溝渠,打通縣城排水堵點,暢通城市排水體(ti) 係。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提高縣城調蓄吸納雨水能力。到2025年,全麵完成縣城83個(ge) 存量易澇點整治,建立易澇點動態調整機製。完善縣城內(nei) 澇防治應急預案,定期開展應急演練。
3.實施汙水處理提質增效工程。加快老舊城區、城中村和城鄉(xiang) 結合部的生活汙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消除空白區,到2025年,改造建設汙水管網1800公裏以上。加快推進縣級市汙水管網建設,到2025年,力爭(zheng) 10個(ge) 縣級市平均汙水集中收集率超過65%。大力推進負荷率超過120%和低於(yu) 70%、進水化學需氧量(COD)濃度低於(yu) 100毫克/升的縣城汙水處理設施的提標改造,確保到2025年,縣城汙水處理能力達到140萬(wan) 噸/日。加快負荷率低於(yu) 50%、進水COD濃度低於(yu) 70毫克/升的鎮級汙水處理設施改造,持續推進鎮級汙水處理設施由全麵建成向穩定運行轉變。加快完成沿江(河)、沿海直排口截汙工程,全麵消除汙水直排口。
4.推進黑臭水體(ti) 治理。加快推進縣級市黑臭水體(ti) 治理,到2025年,全麵完成縣級市18段黑臭水體(ti) 治理。加強源頭截汙,積極推進水岸同治,因地製宜開展河湖岸線生態化改造,恢複和增強水體(ti) 自淨能力。有條件的縣城積極探索縣城黑臭水體(ti) 治理的方法路徑。
(二)改善提升道路交通係統。
1.提升縣城道路通達率。以增加有效供給、優(you) 化級配結構為(wei) 重點,加強縣城道路及街巷的改造建設,打通各類斷頭路和應急救援“生命通道”。推進縣城市政道路與(yu) 幹線公路高效銜接,有序開展幹線公路過境段、進出城瓶頸路段升級改造,暢通對外連接通道,提高道路網絡密度和通達率。推進縣城道路綠化、亮化、美化,開展縣城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提升行動,提高公共交通、步行和非機動車等綠色交通路權比例。到2025年,基本完成縣城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提升,縣城建成區市政道路路網密度達到8公裏/平方公裏以上。
2.加快公共停車設施建設。綜合考慮縣城區位特征、功能分區、公共交通、用地屬性等情況,按照“有效保障基本停車需求,合理滿足出行停車需求”原則,統籌布局縣城公共停車設施,建設以配建停車設施為(wei) 主體(ti) 、以路外公共停車設施為(wei) 輔助、以路內(nei) 停車為(wei) 補充的縣城公共停車係統,並配建一定數量的新能源汽車專(zhuan) 用停車位。加強充電設施建設,推動停車供需矛盾突出片區的停車綜合治理和智慧場景應用。到2025年,力爭(zheng) 全區縣城新增公共停車泊位不少於(yu) 5萬(wan) 個(ge) ,縣城老舊城區、商業(ye) 中心、醫院、學校、旅遊景區和車站等重點區域停車難、停車亂(luan) 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3.加強市政橋梁安全管理。嚴(yan) 格落實市政橋梁檢測和安全管理要求,常態化開展橋梁主體(ti) 和防護設施安全隱患排查整治。積極推進14座存量危橋拆除重建或維修加固,到2025年,全麵完成374座橋梁結構安全檢測,確保全區市政橋梁安全穩定運行。
(三)優(you) 化提升能源係統。
1.推進縣城燃氣管網改造建設。以材質落後、不符合標準規範、使用年限較長、運行環境存在安全隱患、不符合相關(guan) 標準規範的縣城燃氣管道和設施為(wei) 重點,全麵排查燃氣市政管道與(yu) 庭院管道及其附屬設施、立管(含引入管、水平幹管)、燃氣場站和設施、用戶設施等,大力推進燃氣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到2025年,基本完成全區縣城燃氣管道老化更新改造任務。積極推進燃氣長輸管道建設,具備條件的地方有序推進“瓶改管”工作,到2025年,力爭(zheng) 全區縣城平均管道燃氣普及率達到50%。常態化開展城鎮燃氣安全排查整治,持續加強預防非職業(ye) 性一氧化碳中毒工作,加快橡膠軟管問題整治。
2.開展縣城照明提升整治。開展縣城照明“有路無燈、有燈不亮”專(zhuan) 項整治工作,消除縣城照明盲點暗區,到2025年,全區縣城實現路燈裝燈率100%。積極推進縣城路燈照明(亮)度、均勻度達標建設,推廣使用節能照明燈具,因地製宜開展照明智慧化建設。
(四)完善環衛係統。
1.全麵推進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以垃圾焚燒設施為(wei) 重點加快推進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到2025年,全區縣城新建垃圾焚燒處理項目10個(ge) ,擴建垃圾焚燒處理項目1個(ge) ,新增焚燒處理能力5000噸/日以上,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在99%以上。持續推進縣城在用生活垃圾填埋場綜合改造,提升垃圾滲濾液處理能力和規範化處理水平。
2.有序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因地製宜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建設,示範引領在縣城建成區逐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在人口大縣、旅遊縣等具備條件的縣城,有序推進廚餘(yu) 垃圾集中處理中心、生活垃圾回收處理中心等設施建設,增強廚餘(yu) 垃圾處理能力。
(五)優(you) 化園林綠化係統。
1.實施藍綠空間提升工程。加強縣城建成區內(nei) 公園綠地建設,因地製宜構建級配合理、分布均衡的縣城綠地係統,推動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目標。加大“口袋公園”、綠道建設力度,有效利用縣城零碎空地、廢棄地、閑置地、邊角空間等見縫插綠、拆違建綠、留白增綠,因地製宜建設社區公園、街頭遊園、“口袋公園”,分級、分類建設城市綠道,串聯公園綠地、山體(ti) 、河湖水係、文化遺產(chan) 及其他城市公共空間,提升縣城綠道延續性和總量。到2025年,全區縣城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6%,縣城人均公園綠地麵積達到12平方米。開展廣西園林城市(縣城)評選工作,到2025年,力爭(zheng) 全區新增10個(ge) 廣西園林城市(縣城)。
2.推進公園綠地開放共享。拓展縣城公園綠地開放共享新空間,在縣城建成區及周邊公園綠地中的公園草坪、林下空間以及空閑地等劃定開放共享區域,推進開放共享區域及周邊衛生間、垃圾收集點、售貨點、安全監控等配套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改造建設,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搭建帳篷、運動健身、休閑遊憩等親(qin) 近自然的戶外活動需求。2023年底前,完成三江侗族自治縣、靈山縣、鍾山縣、南丹縣等4個(ge) 廣西城市公園綠地開放共享試點縣城的試點工作。鼓勵有條件的縣城推進公園綠地開放共享,積極開展公園綠地開放共享區域的基礎設施改造建設。
(六)縣城基礎設施綜合提升。
1.統籌推進重點區域基礎設施改造建設。結合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三舊一村”基礎設施改造建設,完善供水、排水防澇、汙水收集處理、停車、路燈照明等配套基礎設施。推進公共充電設施建設,推進新建及既有住宅小區充電設施建設,嚴(yan) 格落實住宅小區配建停車位指標要求,新建住宅小區停車位應100%建設充電基礎設施或預留建設安裝條件。積極推進現有居民區停車位的電氣化改造,加快老舊小區改造,配建公共充電基礎設施,支持在業(ye) 主產(chan) 權車位、公共停車位上安裝充電基礎設施;對具備改造條件的老舊小區,鼓勵按停車位不低於(yu) 10%的比例配建充電基礎設施。加強無障礙設施改造建設以及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提質改造。到2025年,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鎮老舊小區及周邊基礎設施改造建設,縣城範圍內(nei) 的曆史文化街區等縣城重點區域的基礎設施基本完善,應急避難場所基本惠及縣城重點區域全部居民。
2.加強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按照在城鄉(xiang) 建設中加強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的工作要求,持續開展全域全要素曆史文化資源挖掘工作,及時完成已公布保護對象的掛牌保護和測繪建檔,在城市設計、建築設計中融入曆史文化和民族地域特色元素,避免“千城一麵、萬(wan) 樓一貌”。加快曆史文化名城、曆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和曆史建築保護方案編製,妥善處理好保護與(yu) 發展的關(guan) 係,築牢曆史文化保護底線,禁止大拆大建,不砍老樹,不破壞傳(chuan) 統風貌,不隨意改變或侵占河湖水係。加強曆史文化街區、曆史地段及周邊區域的供水、排水防澇、消防、汙水收集處理、停車、路燈照明等基礎設施更新建設。采用“繡花”、“織補”等微更新微改造方式,積極開展曆史文化街區修複和曆史建築修繕,活化利用曆史文化資源。在曆史城區和曆史文化街區合理增設“口袋公園”等公共開放空間,綜合運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提高曆史文化街區的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將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安全監管納入城市生命線工程。到2025年,基本做到城鄉(xiang) 曆史文化遺產(chan) 應保盡保,保護傳(chuan) 承體(ti) 製機製逐步完善,建設性破壞行為(wei) 得到明顯遏製,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活化利用經驗,基本形成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工作融入城鄉(xiang) 建設的格局。
3.建設縣城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因地製宜推進縣城道路、橋梁、供水、排水、燃氣、市政消火栓等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2023年基本摸清底數;2024年開始,具備條件的地方逐步推進物聯感知設備安裝,搭建監管平台,推動基礎設施安全管理向事前預防轉變。
四、方法步驟
分三批推動全區70個(ge) 縣城編製基礎設施改造建設“一縣一策”方案並實施,加快推進縣城基礎設施改造建設。2023年,推進地方政府負債(zhai) 率較低、基礎設施改造建設迫切、前期工作紮實的30個(ge) 縣城實施;2024年,推進20個(ge) 縣城實施;2025年,推進20個(ge) 縣城實施。按照以下“六步工作法”組織實施:
(一)確定年度實施對象。
根據基礎設施改造建設的迫切程度、開展項目融資謀劃的基礎條件等情況,確定每年度重點推進的縣城和項目,優(you) 先將改造建設需求迫切、前期準備充分、地方政府負債(zhai) 率較低、融資金額與(yu) 償(chang) 債(zhai) 能力相匹配的項目或項目包作為(wei) 重點,並將其納入廣西縣城基礎設施改造建設重點項目庫。重點推進的縣應按照“人、地、基礎設施”三項統一的原則,綜合考慮縣城資源稟賦、發展定位和發展方向、人口規模和變化趨勢,科學測算縣城人口增減趨勢和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對標國家和自治區“十四五”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的指標要求,精準測算縣城基礎設施建設各目標值。
(二)排查梳理縣城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短板弱項。
參照住房城鄉(xiang) 建設部製定的城市體(ti) 檢指標體(ti) 係,結合縣城建設發展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簡捷適用的縣城基礎設施體(ti) 檢,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從(cong) 房屋、社區(園區)、街道、縣城四個(ge) 維度,全麵識別縣城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短板弱項。
(三)編製縣城基礎設施改造建設“一縣一策”方案。
按照“缺什麽(me) 補什麽(me) ”的原則,分析縣城基礎設施改造建設項目需求,科學製定“十四五”期末縣城基礎設施領域需要補齊和完善的建設項目計劃,精準補齊短板弱項,防止盲目建設和重複建設,並明確各項指標增長目標,形成基礎設施改造建設“一縣一策”方案。當年實施的重點縣城應於(yu) 第一季度完成“一縣一策”方案編製,並報送自治區住房城鄉(xiang) 建設廳備案,方案中明確的改造建設項目應與(yu) 國土空間規劃及相關(guan) 專(zhuan) 項規劃相銜接,初步確定建設項目用地範圍。
(四)紮實開展項目前期工作。
組織專(zhuan) 業(ye) 隊伍做好建設項目的融資策劃、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等各項前期工作,推動項目入庫,綜合考慮資金保障、財務平衡及收益狀況,按照輕重緩急,分階段、有步驟地謀劃投資項目。推動年度重點推進縣城於(yu) 當年12月底前完成項目前期工作並通過銀行貸款審批。
(五)多渠道籌措資金。
嚴(yan) 守不新增政府隱性債(zhai) 務的底線。采用專(zhuan) 項打包的方式編製包括保障性租賃住房、棚戶區改造、城市危舊房改造、汙水垃圾處理、供水和排水防澇、老舊管網改造、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等符合中央資金支持的子項目包。根據各專(zhuan) 項資金申報要求,將具體(ti) 項目推送至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庫,積極爭(zheng) 取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券等資金支持。統籌考慮建設項目的償(chang) 債(zhai) 能力,對項目進行組合並以總體(ti) 打包的方式形成總項目包,積極與(yu) 金融機構對接,以總項目包的方式進行融資,解決(jue) 項目建設和運營資金難題。
(六)完成項目建設。
建立健全全區縣城基礎設施改造建設項目庫,實行滾動儲(chu) 備、動態跟蹤、動態調整機製,做好項目儲(chu) 備、發布、對接和推進建設工作。對已獲得融資的項目,應盡快完成施工圖設計、施工招標等工作,按計劃推進工程進度。及時總結年度重點推進縣城工作經驗,穩步有序推進其他縣城建設,形成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有效路徑。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自治區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製,構建縣(市)人民政府統籌推進,縣(市)住房城鄉(xiang) 建設、發展改革、工業(ye) 和信息化、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交通運輸等部門分工協作、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統籌推進縣城基礎設施改造建設“一縣一策”方案落地實施。
(二)強化資金保障。
對具備條件的基礎設施改造建設項目,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優(you) 先支持申請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和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建立自治區、市、縣三級融資對接服務機製,推動“一縣一策”基礎設施改造建設項目快速入庫和快速審批貸款。深化政金企合作,自治區、市、縣根據實際情況組織金融機構、企業(ye) 召開項目懇談會(hui) ,加強溝通合作,拓寬融資渠道。自治區住房城鄉(xiang) 建設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地方金融監管局等部門與(yu) 農(nong) 發行廣西分行、國家開發銀行廣西分行等金融機構組建專(zhuan) 項服務團隊,“一對一”輔導項目打包和項目融資,提高縣城基礎設施改造建設項目融資成功率。
(三)強化用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