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事水處理的朋友們(men) ,或多或少都做過SV30實驗。
有的小夥(huo) 伴,可以根據沉降比變化,輕鬆判斷汙泥狀態和處理效果,進而對後續的工藝做出調整;
而有的小夥(huo) 伴,會(hui) 做不會(hui) 看,唉聲又歎氣,最後隻能舉(ju) 著量筒,拍張照片,@水友求助。

但不管怎樣,至少我們都清楚汙泥沉降比(SV)是分析汙泥性狀乃至整個係統運行狀況的重要指標。
對於一個采用活性汙泥法的汙水廠來說,通過沉降比去了解活性汙泥的狀態,並采取相應的調整措施改善,是水廠日常運行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一般來說,在沉降比較小的情況下,DO會增大,反之,DO會減小。
在沉降比較小的情況下,微生物數量少,對溶解氧的消耗量自然不多,剩餘溶解氧就會增多;在沉降比較大的情況下,微生物數量多,溶解氧消耗量增大,DO 就會減少。
汙泥沉降30min後呈層狀上浮,說明活性汙泥氧化能力較強,氨氮發生硝化反應並還原為氮氣,附著汙泥上浮,這種情況可以通過減少汙泥在二沉池的停留時間或降低曝氣來解決。
沉降比與汙泥指數、汙泥濃度密切相關,SVI=SV30/MLSS。
在工藝運行中, 如果生化池進水量、有機負荷、剩餘汙泥排放量等運行條件比較穩定,汙泥沉降比一般比較穩定,不會發生突變,汙泥指數比較穩定。
此時的汙泥沉降比對應一定的活性汙泥濃度,兩者成正比,活性汙泥處於生長周期的穩定期階段。
但當進水水質、溫度、pH值或其它運行條件突然發生改變時,生化池汙泥沉降性能將顯著下降,汙泥指數上升,出水汙泥渾濁,汙泥濃度逐漸降低,此時汙泥沉降比可以作為運行工況變化分析的依據和工藝調整恢複的指示。
一般情況下,SVI<100 時,則說明汙泥沉降性能良好,活性汙泥處於對數生長期或穩定期;100<SVI<150 時,則說明汙泥沉降性能變差,處於內源呼吸期或衰退期;SVI>150時,則說明汙泥負荷過高或發生汙泥膨脹。
從沉降比性質來看,活性汙泥會出現正常、過生、老化、腐化幾種狀態。因此,在具體工作過程中可以根據30min沉降比指標的變化來調整處理工藝。
正常汙泥顏色為褐黃色,有土腥味,在處理時,前5分鍾沉降比可以達到 50% 以上,不會出現顆粒,上層清液透明,分離清晰,有少許鍾蟲、線蟲、輪蟲等生物;
過生活性汙泥中的深層清潔不再透明,變得渾濁,需要增加剩餘汙泥排放量;
老化汙泥中,量筒內的泥水分界界麵不平滑,有很多懸浮汙泥顆粒,微生物主要為後生動物;
在腐化汙泥中,顏色發黑,汙泥濃度升高,需要增加溶解氧。
根據沉降比數據,能判斷出設備的運行情況。這些故障的存在都會致使沉降比下降,可通過測定SV30進行反推。
如果沉降比大幅下降,可能是由於二沉池刮泥機運行故障、二沉池排泥堰門堵塞、潛水攪拌器停止運行、外回流泵故障、生物池二沉池放空管未關閉。
如果沉降比介於 5%~50% 之間,汙水處理效果最好;
如果沉降比超過50%,那麽汙水處理效果會呈線性降低;
在沉降比介於10%~ 50%時,汙泥成熟,汙泥負荷進入沉降階段,沉澱效果較好;為了節約能源,降低曝氣池鼓風量,汙泥沉降比一般介於15%~30%間即可。
汙泥沉降比在確保曝氣池穩定性、預防汙泥膨脹上,也有重要意義。如果汙泥濃度較低,絲狀菌繁殖力將會大大提升,這會影響泥水的分離能力,在具體實踐中,需要基於季節特點、沉降比數據、微生物鏡檢情況避免汙泥膨脹問題的發生。
總之,在運行過程中,水質的波動較大,為了確保汙水處理的效果,需要根據水質變化來把控運行參數。
VSV30——曝氣池內混合液在1000ml量筒內30min後的汙泥體積。
雖然利用沉降比來確定回流汙泥量更容易,但實際應用中常使用活性汙泥在曝氣池和沉澱池的汙泥濃度來計算。
如上文提到的,當工藝出現異常時,汙泥沉降比與汙泥濃度不存在線性關係,因此通過這種方法計算出來的回流汙泥量不是一個精準值。
綜上所述,在以活性汙泥法處理汙水的汙水處理廠,對一個專業的運行管理人員來說,不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看,測定汙泥沉降比都是用以指導工藝運行的重要方法。
因為它不但操作簡單、成本低廉,而且能使運行管理人員隨時了解曝氣池中活性汙泥的濃度和泥質情況,從而掌握和控製整個工藝的運行參數,通過確定穩定的汙泥沉降比值,可以達到控製汙水處理效果,保證出水水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