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剛建好的汙水處理廠,它的活性汙泥不是“憑空而來”,也不是汙水管網裏隨汙水流入廠內(nei) 的汙泥,而是人工強化下的“微生物聚集體(ti) ”。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人為(wei) 操作(控製一些生存條件參數,如水溫、pH、DO、營養(yang) 物質等),在短時間、小空間裏,給利於(yu) 水處理的自然界微生物創造一個(ge) 適宜的生存環境,進行“從(cong) 1到10、從(cong) 10到100”的微生物富集。經過一段時間,在數量上逐漸增長,並最終達到處理廢水所需的汙泥濃度。
好氧段活性汙泥培養(yang)
常規好氧段活性汙泥的培養(yang) 方法,主要有接種培養(yang) 法和自然培養(yang) 法。
自然培養(yang)
利用汙水現有的少量微生物,逐漸繁殖的過程。這種方法適合於(yu) 汙水濃度較高、有機物濃度較高、氣候比較溫和的條件下。必要時,可在培養(yang) 初期投入少量的河道或化糞池底泥。
自然培養(yang) 又可以有以下幾種具體(ti) 方法:
1.間歇培養(yang)
將汙水引入曝氣池後暫停進水,開始悶曝(隻曝氣不進水的)。悶曝2-3天後,停止曝氣,靜沉1-1.5小時。然後再進入部分新鮮汙水(水量約占池容的1/5 )。以後循環進行悶曝、靜沉和進水三個(ge) 過程,但每次進水量比上次有所增加,每次悶曝時間比上次縮短。
當汙水溫度為(wei) 15-20℃時,經過15天左右,就可使曝氣池中的汙泥濃度超過1g/L,混合液的汙泥沉降比達到15%~20%。此時可停止悶曝,連續進水連續曝氣,並開始汙泥回流。最初的回流比應當小些,可以控製在25% , 隨著汙泥濃度的升高,逐漸將回流比提高到設計值。
2.連續培養(yang)
汙水直接通過活性汙泥係統的曝氣池和二沉池,連續進水和出水。二沉池不排放剩餘(yu) 汙泥,全部回流曝氣池,直到混合液的汙泥濃度達到設計值為(wei) 止。
具體(ti) 做法有以下兩(liang) 種:
低負荷連續培養(yang) :將曝氣池注滿汙水後,停止進水,悶曝1~2天。然後連續進水連續曝氣(進水量控製在設計水量的1/2或更低),不排泥也不回流。等曝氣池形成絮體(ti) ,二沉池有汙泥沉澱時,開始以低回流比(25%左右)回流汙泥。當混合液汙泥濃度超過1g/L後,開始以設計回流比回流汙泥。當混合液汙泥濃度接近設計值時,可根據具體(ti) 情況適量排放剩餘(yu) 汙泥。
高負荷連續培養(yang) :將曝氣池注滿汙水後,停止進水,悶曝1~2天。然後按設計流量連續進水連續曝氣,等曝氣池形成汙泥絮體(ti) ,二沉池中有汙泥沉澱時,開始以低回流比(25%左右)回流汙泥。當混合液汙泥濃度接近設計值時,再可根據具體(ti) 情況適量排放剩餘(yu) 汙泥。
接種培養(yang)
將曝氣池注滿汙水,然後大量投入接種汙泥(最好是附近汙水廠未經消化的新鮮脫水剩餘(yu) 汙泥,也可是化糞池底泥、河道底泥),按高負荷連續培養(yang) 法培養(yang) ,這樣能大大縮短培養(yang) 時間。
此法一般隻適用於(yu) 規模較小的汙水處理廠,大型處理場需要的接種量非常大,運輸大量汙泥往往不太現實。當汙水廠改建或擴建時,利用舊曝氣池汙泥為(wei) 新曝氣池提供接種汙泥,是經常見到的做法,也能縮短全場的培養(yang) 時間和降低培養(yang) 的能耗。
注意事項:
(1)冬季汙水溫度較低,不適合微生物生長,盡量避免在冬季培養(yang) 汙泥(培養(yang) 培養(yang) 時間會(hui) 增加30%-50%)。若一定需要,應采用接種培養(yang) 法,並控製較低的運行負荷。
(2)當汙水有機質濃度低時,為(wei) 縮短培養(yang) 時間,可在進水中增加有機質營養(yang) ,如小型汙水廠可投入一定鼠的糞便,大型汙水廠可讓汙水超越初沉池,直接進水曝氣池。
(3)汙泥培養(yang) 初期,曝氣量一定不能太大,一般控製在設計正常值的1/2 左右。否則,絮狀汙泥不易形成。
(4)汙泥培養(yang) 過程中,不僅(jin) 要測量曝氣池混合液的SV與(yu) MLSS, 還應隨時觀察汙泥的生物相,了解菌膠團及指示微生物的生長情況,以便根據情況對培養(yang) 過程進行必要的調整。
(5)對於(yu) 工業(ye) 廢水或以工業(ye) 廢水為(wei) 主的城市汙水,由於(yu) 缺乏專(zhuan) 性菌種和足夠的營養(yang) ,因此在投產(chan) 時還應對培養(yang) 的汙泥進行馴化,使活性汙泥微生物群體(ti) 逐漸形成具有代謝特定工業(ye) 廢水的酶係統,具有某種專(zhuan) 性。
厭氧段活性汙泥培養(yang)
厭氧段活性汙泥培養(yang) 的主要目標是厭氧消化三個(ge) 階段所需的細菌, 即甲烷細菌、 產(chan) 酸菌、 水解酸化菌等。培養(yang) 方法主要有接種培養(yang) 法和逐步培養(yang) 法。
接種培養(yang)
將消化池內(nei) 充滿二級出水,向厭氧消化裝置中投入容積為(wei) 總容積的10%~30%厭氧菌種汙泥(一般為(wei) 含固率3%~5%的濕汙泥),再加入新鮮汙泥至設計液麵,充分攪拌。
然後通入蒸汽加熱,升溫速度保持1℃/h,直至達到消化溫度並維持3-5天,汙泥即可成熟。然後投配新鮮汙泥並轉入正式運行。
此法適用於(yu) 小型消化池,因為(wei) 對於(yu) 大型消化池,要使升溫速度為(wei) 1℃/h,需熱量較大,鍋爐供應不上。
逐步培養(yang)
向厭氧消化池內(nei) 逐步投入生泥, 使生汙泥自行逐漸轉化為(wei) 厭氧活性汙泥。該方法要使活性汙泥經曆一個(ge) 由好氧向厭氧的轉變過程, 加之厭氧微生物的生長速率比好氧微生物低很多, 因此培養(yang) 過程很慢,一般需曆時6~10月左右。因此,厭氧的啟動不建議使用逐步培養(yang) 法。
注意事項:
(1)在消化汙泥來源缺乏的地方也可用人糞、牛糞、豬糞、酒糟、 剩餘(yu) 澱粉等有機廢物稀釋到含固率為(wei) 1%~3%投入硝化池。
(2)初期生汙泥投加量與(yu) 接種汙泥的數量及培養(yang) 時間有關(guan) ,早期可按設計汙泥量的30%~50%投加,到培養(yang) 經曆了60d左右,可逐漸增加投泥量。若從(cong) 監測結果發現消化不正常時,應減少投泥量。
(3)為(wei) 防止發生沼氣爆炸事故,投泥前應使用不活潑的氣體(ti) (氮氣)將輸氣管路係統中的空氣置換出去後再投泥,產(chan) 生沼氣後,再逐漸把氮氣置換出去。
(4)培養(yang) 消化汙泥菌時,必須控製pH值和有機物投配負荷,PH值應保持在6.4~7.8之間。有機負荷控製在0.5kgVSS/(m3·d)之下。投配負荷過高,會(hui) 導致揮發性脂肪酸大量積累,PH值降低,使酸衰退階段太長,從(cong) 而延長培養(yang) 時間。
免責聲明:整理此文是出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yu) 本網聯係,我們(men) 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您好,我這邊是在線客服